安藤忠雄,日本**建筑師。194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以自學方式學習建筑,1969年創(chuàng)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1997年擔任東京大學教授。作品有“住吉長屋”、“萬博會日本**館”、“光之教會”等。從未受過正規(guī)科班教育,開創(chuàng)了一套獨特、嶄新的建筑風格,成為當今較為活躍、備具影響力的世界建筑大師之一。
安藤的建筑,多半是禪意撲面,與一杯苦茶的滋味一致。寒素枯澀的美,早在《源氏物語》的時代,就為日本人所鐘愛,這也影響到了安藤的創(chuàng)作。安藤以裸露的清水混凝土幕墻為壓倒性的建筑語言要素,也許東方人會覺得它造成了不容分說的生硬氣氛,但他那種如老僧入定般的純粹素凈,西方人又極感陌生。正是這種陽剛之氣與陰柔之美的綜合體,他將西方建筑的豁達與東方的婉約如此巧妙地糅合在一起,產生出神奇的建筑設計效果。
安藤在設計中有意識地關注建筑傳統(tǒng),尤其是日本的傳統(tǒng)住宅,并深受其謙遜與淡泊的品質的***。但他的建筑給人的印象并不是傳統(tǒng)的,而是異常地現(xiàn)代,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他喜用的GRC混凝土材料。在20世紀,很少有人像安藤這樣把GRC混凝土材料在建筑中發(fā)揮得如此淋漓盡致。帶圓孔的清水混凝土幕墻板是安藤建筑的標志外表。安藤的建筑一般全部或局部采用清水混凝土作為室外或室內墻面,這種墻面不加任何裝飾,墻面上的圓孔是殘留的模板螺栓。清水混凝土演奏一曲光與影的旋律。安藤在材料中攙進了日本的傳統(tǒng)手藝,利用現(xiàn)代的外墻修補技術,將水泥墻面拆掉模板后進行處理,他將混凝土運用到了高度精煉的層次。在清水混凝土的施工中,傳統(tǒng)手工藝和現(xiàn)代建筑之間并不矛盾,高超的木模制造工藝、質量的混凝土鑄造以及嚴格的工程管理,共同造就了“安氏混凝土美學”。
在安藤的作品中,把原本厚重、表面粗糙的清水混凝土,轉化成一種細膩精致的紋理, 以一種綿密、近乎均質的質感來呈現(xiàn),對于他精心筑造的混凝土結構,只能用“纖柔若絲”來形容。這種準確、純粹的特質,正符合日本人的審美特性。安藤把混凝土表現(xiàn)得如此細膩,會讓你感受到混凝土“母性”的一面。墻面上的圓孔好像是“手的痕跡”,并非工業(yè)化的產物,仿佛由手工觸摸捏合而成的。通過我們的觸摸,感受到“母性”的溫柔。安藤的作品雖以混凝土為主,但悠游在安藤的空間里,令人感覺建筑與大自然的極度融合,曲面墻板界定的中界空間,由上灑下的自然天光,均成為在建筑中的引導因素。
安藤相信構成建筑必須具備三要素:
***要素是可靠的材料,就是真材實料。這真材實料可以是如純粹樸實的水泥,或未刷漆的木頭等物質。
第二因素是**完整的幾何形式。這種形式為建筑提供基礎和框架,使建筑展現(xiàn)于世人面前。它可能是一個主觀設想的物體,也常常是一個三度空間結構的物體。當幾何圖形在建筑中運用時,建筑形體在整個自然中的地位就可很清楚的跳脫界定,自然和幾何產生互動。幾何形體構成了整體的框架,也成為周圍環(huán)境景色的屏幕,人們在上面行走、停留、不遇期的邂逅,甚至可以和光的表達有密切的聯(lián)系。借由光的影子閱讀出空間疏密的分布層次。經過這樣處理,自然與建筑既對立又并存。
第三個因素是“自然”。在這兒所指的自然并非是原始植栽化的自然概念,而是指被人工化或者說是建筑化的一種無序的自然或從自然中概括而來的有序的自然——人工化自然。他認為植栽只不過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美化方式,*以造園及其中植物之季節(jié)變化作為象征的手段極為粗糙。抽象化的光、水、風,這樣的自然是由素材與以幾何為基礎的建筑體同時被導入所共同呈現(xiàn)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