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一秒應答,99%準確識別,真正實現人機對話”,這是今年電視市場我聽到相當多的幾句話。你昨天還不知道AI到底是什么的時候,一覺醒來發(fā)現幾乎市場上所有的新品電視都加入了AI人工智能技術。從拼價格、拼內容、拼畫質,再到今年的人工智能,電視廠商扎堆式地涌入這個“風口 ”,人工智能電視時代是真的來了,還是各大廠商新一輪的***?
一場圍棋大戰(zhàn)讓人工智能這個詞徹底爆發(fā)。2016年當阿法狗戰(zhàn)勝人類后,人工智能便在社會各界掀起輿論狂潮,人工智能也成為各大電子產品的寵兒。在電視領域,從今年幾家電視廠商發(fā)布的新品電視你就會發(fā)現,人工智能一夜之間已經成為標配,讓許多消費者不得不接受,但是對于這種泛濫式的普及,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技術門檻低,廠商們又無創(chuàng)新點可談的時候,人工智能就像“趕鴨上架”似的被搬了出來。
從今年的市場表現來看,目前人工智能在電視產品中成為標配的大勢已成,人工智能看似能為越來越懶的我們提供更加快捷**的操作方式,但是我們知道,一項新的技術是否能在浪潮中活下來的關健,就在于它是否能夠真正解決用戶的痛點。下面筆者為大家列舉幾項已經成為主流的電視發(fā)展方向,相比之下看看目前電視的人工智能到底是提供便利還是考驗你的智商。
大屏
相信所有人都不會反駁,屏幕越來越大,是自電視誕生以來每個人所追求的。但是受限于成本、技術上的限制,電視大屏化是近幾年才形成的市場趨勢。隨著電視制造成本的不斷下降,大尺寸已經成了許多家庭選購電視的標準,電視賣場中50英寸以下的產品幾乎難尋其宗,小尺寸電視也更多被用戶扔進臥室。更大的屏幕在觀看電視時可以讓用戶獲得更好的臨場感與沉浸感,在未來電視屏幕肯定會走向更大。
4K
在大屏電視越熱賣的同時,也就助推了4K技術的發(fā)展,以此來彌補大屏電視帶來的缺點。從分辨率上看,4K擁有3840×2160個像素點,我們常說的全高清1080P視頻的分辨率為1920×1080,*為4K超高清分辨率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說4K分辨率能夠帶來更加震撼的視覺沖擊,以及真實細膩的畫質表現。
其實4K電視在剛剛面世時確實受到了很大的爭議,但是從結果來看,市場中絕大多數電視產品都已經配備了4K級別的分辨率,更不會有人點名去買低分辨率的電視。
OLED
OLED作為不同于LCD的一項新型顯示技術,已經開始被更多的人接受。OLED的優(yōu)勢主要在于高對比度、響應速度快、視角廣等,可以解決LCD電視固有的漏光、拖尾等現象,在色彩表現也足夠***,同時基于OLED特性,OLED電視形態(tài)上可以做到更薄,甚至可以像一張紙一樣貼到墻上,十分震撼。而且現在OLED電視陣營正在不斷壯大,LG、索尼、創(chuàng)維等廠商都有相應機型,目前價格也在不斷下降,與一些**LCD產品持平,很有可能成為未來顯示的主宰。
為了更加“智能”而讓自己變得智障?
相比4K、大屏、OLED這些比較成熟的方向趨勢,人工智能電視還處于一個非常低級的階段。從定義來看,人工智能是對人的意識、思維信息的模擬,但目前的人工智能電視主要是基于語音識別和內容推薦來實現的,這個系統(tǒng)在面對使用者是有極大的確定性以及固定模式。
目前的人工智能電視貌似比拼的只是云端數據庫的大小以及反應快慢程度,甚至還與你家網速有關(斷開網絡是不可能實現人機交互的)。同時人工智能電視對深度語義上的理解非常薄弱,只能通過一些關鍵詞來識別語義,并且一些問題在變換語序后往往不能識別。
并且這種交互方式依舊受限于技術有很多問題,首先不是每個人都能說好普通話,但大部分人工智能語音電視是不能夠識別方言的。第二,許多用戶對人工智能語音的向往就在于不用拿起遙控器,但是令人尷尬的是,市面上大多數還需要用戶拿起遙控器。舉個例子,如果想用語音來調節(jié)音量,必須拿起遙控器,按住語音鍵不放手,將遙控器放在嘴邊,***說出增加音量。本來一步就能完成的事情,為了更加“智能”卻讓自己變得更加智障。
我們認為電視人工智能的理想形態(tài)是什么樣?對于人工智能的理想形態(tài),相比大家已經在科幻大片中見怪不怪了。首先完美的電視人工智能系統(tǒng)在與用戶交流時不會存在任何障礙,甚至能夠理解用戶的肢體動作、面部表情以及情緒的變化做出相應的反饋。第二應該具有人類一樣的記憶功能,就像認識新朋友一樣,電視與用戶相處一段時間后,會記住用戶的思維習慣,反向推送用戶喜歡的節(jié)目??偨Y來說就是讓電視擁有一定思維和意識。
寫在***: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人工智能電視目前只是看上去很美,它的局限性與技術限制在現階段是不能避免的,為了智能而智能,不*沒有方便我們,甚至在某些操作上還增加了難度。雖然人工智能電視在市場中大熱,但這只能說是電視廠商強大的輿論推廣效果,這種揠苗助長式的發(fā)展,讓我不禁想到了當年的3D電視。***希望廠商們可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如何改善用戶的實際應用體驗上。